在中国盗墓史上,董卓是一大恶人,也是惟一一个直接死于“美人计”的盗墓者。
董卓盗墓在“初平元年二月”,即公元190年。《三国志》上记载极其简略,“初平元年二月,乃徙天子都长安。焚烧洛阳宫室,悉发掘陵墓,取宝物。”当时东汉的都城在洛阳,董卓强行迁都长安,在朝中引起激烈争议,但最后还是屈服于握的兵权的董卓。
从这里可以看出,董卓将都城城迁往长安前,发掘葬在洛阳的帝王陵。对于这次盗墓的具体时间,也没有明确交代。《后汉书·孝献帝纪》(卷九)记载,在盗墓前,董卓手下大将胡轸(zhěn)在一个叫阳人聚的地方,与袁术派将领孙坚率领的讨董大军相遇,发生激战,结果胡轸大败。此后战,董卓坚定了西迁的决心。于是将洛阳的帝王陵全部盗掘了。
《后汉书》对这么重大的事件说得过于简单,实在是遗憾。后来北宋司马光编撰的《资治通鉴》,对董卓盗墓记载稍为明确一点。其中的《汉纪五十一》(卷五十九)称,“卓自留屯毕圭苑中,悉烧宫庙,官府、居家,二百里内,室屋荡尽,无复鸡犬。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,收其珍宝。”
《资治通鉴》上明确地点出了董卓盗墓的对象、目的和执行人——
盗掘对象:帝王陵和王公大族的坟墓;
盗掘目的:寻找财宝
执行人:吕布
但司马光的笔下虽然较陈寿《三国志》所记详细了许多,但还是春秋笔法,对董卓盗掘的对象一概而论,没有明说。即便家喻户晓的《三国演义》上面也仅是将此段文字作进行了口语化处理——
“卓临行,教诸门放火,焚烧居民房屋,并放火烧宗庙宫府。南北两宫,火焰相接;长乐宫庭,尽为焦土。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,取其金宝。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。董卓装载金珠缎匹好物数千余车,劫了天子并后妃等,竟望长安去了。”(见第六回:焚金阙董卓行凶,匿玉玺孙坚背约)
可以肯定,董卓盗的陵墓绝非一座两座,而是大规模地发掘。在盗了洛阳的诸陵后,一路向西,进入关中地区。在正式进入城字前,吕布再一次成为董卓的盗墓先锋,对西汉诸帝陵进行秘密发掘,其中一座就是随品葬最为丰厚的的茂陵。茂陵大事记中,也记载了董卓这次盗墓行为。
董卓的盗墓罪恶比盗掘梁孝王刘武墓的曹操要深重许多,但历史上却没有大才子陈琳这样的人撰檄以揭其老底,这实在是历史的遗憾。
俗话说,“盗墓不得好死”。此说虽然是迷信,但在盗墓史上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。不论盗墓者最后是怎么死的,反正凶死者多。
董卓也是非正常死亡。
当时,王允与吕布、士孙瑞谋划暗杀董卓,有人在布上写了一个“吕”字,背着在集市上走,边走边唱“布啊”。手下人告诉后董卓,但卓知道后也未悟出这是什么意思。结果,在赴皇帝聚会时,被吕布杀死了。董卓怎么也不会想到,“义儿”吕布会对“父亲”下毒手,所以董卓在被杀之前大骂吕布——“喂养的狗也能这样!”
董卓死后,亦如他当盗将何苗“晒尸”一样,朝廷也也把他的尸体在街头示众。董卓是个大胖子,当时天气渐热,尸体内的肥油流到了地上。晚上,守尸的官员便找来灯芯插在他的肚脐眼上,点燃后一直烧到天亮,连续了好几夜。
吕布为什么要杀董卓?这成了一大谜团。依《三国演义》所言,董卓与吕布均中了王允的“美人计”。王允看到他们两人都是好色之徒,遂用有闭月羞花之貌的貂禅,先将貂禅许给吕布,再献董卓,去离间他们的“父子关系”,致董、吕反目成仇。此即所谓“英雄难过美人关”一说的由来。
另一说还是《三国志》所言,一次董卓心情不好时,向吕布投戟,就此吕布心怀不满。再是,吕布如董卓一样很好色,董卓甚至敢强奸皇帝的后宫和女儿,吕布呢与董卓的侍女私通,担心东窗事发,干脆一不做二不休,杀了董卓。此说可信。
董卓后被旧属葬在眉阝这个地方,收取了他的骨灰放在棺材里。但那天正好下大雨,一通响雷击打在墓地上,雨水灌进了墓穴,把棺材都漂浮了起来,这是天理不容啊——董卓作恶太多,死无葬身之地,也许这就是报应吧!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